經過三十多年發展,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已取得一定成績。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2019年我國增材制造企業近500家,產值超150億元,形成了北京市、陜西省、廣東省等地*發展的產業格局,掌握了涵蓋七大增材制造主流工藝的產業鏈條,建立了包括行業組織、檢測認證、標準制定在內的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增材制造產業生態體系。
近年來,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已從簡單的概念模型、功能型原型制作向功能部件直接制造方向發展,并向復雜結構件輕量化設計及一體化制造領域滲透。增材制造與傳統制造融合,能夠助力企業實現柔性制造和綠色制造,重塑制造業格局。增材制造已經成為汽車、船舶、核工業、模具等領域產品研發設計、快速原型制造的重要實現方式。與此同時,我國增材制造尚未充分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仍存在“不會用、不好用、不敢用、不愿用”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我國亟須加碼增材制造賦能產業升級,搶占以增材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戰略高地。
政策亟須加碼,樹立推動行業發展共識。要加強頂層設計,充分認識增材制造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多部門聯合推動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要依托行業主管部門聯合開展應用和系統集成方案試點示范,梳理總結增材制造的先進應用經驗,樹立行業應用標桿并逐步復制推廣。由*行業組織牽頭,聯合國家和軍隊智庫、央企、增材制造專業廠商、教育和科研專業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組建中國增材制造研究院,推進實現中國增材制造戰略落地、增材制造專項管理、投融資平臺和產業轉化平臺。
梳理行業需求,制定產業發展路線圖。要堅持問題導向,瞄準航空、航天、汽車、鑄造、醫療等重點領域的實際需求,由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等行業組織牽頭編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路線圖,梳理增材制造大規模應用場景,推動增材制造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根據產業發展路線規劃,實施開展國家層面的行業發展專項,并鼓勵地方配套財政、稅收、人才等支持政策。
提升供給能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要補齊短板,設立專項資金,以提升增材制造技術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重點突破高質量激光器、電子束槍、掃描振鏡等核心部件,避免“卡脖子”問題,提升增材制造裝備的穩定性。筑造長板,大力支持送粉式增材制造、微納增材制造、生物增材制造等優勢領域,保持*地位和競爭力。促進融合,推動增材制造裝備對傳統產線制造裝備的逐步替代,提升制造的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分布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
建立公共平臺,提高行業服務水平。要依托增材制造行業組織,聯合相關制造業行業組織及領軍企業,建立涵蓋數據服務、檢測認證、安全監測、標準制定的增材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基于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建立完善增材制造模型庫、工藝庫等數據庫,為行業提供公共數據服務;滿足行業對增材制造裝備、專用材料、產品的試驗檢測及認證需求;推動制定團體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國家標準,提高行業標準化服務水平;及時掌握敏感數據流向和使用情況,推動增材制造行業監管的前期有效預防、中期合理監管和后期應急處置。